关于成长力

成长力

这两天参加了公司关于成长力的一场培训,收获良多,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想。

其实对于这类培训平时也很少关注,并没有过多期待,老大在群里发了培训事项并鼓励大家参加,作为入职不久的员工为了表现积极性就主动报名了。

平时我们都会经历一些工作或者生活上的问题,当时可能过去了就过去了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和总结,但是有一批人比如史蒂芬·柯维(Stephen Richards Covey)就认真思考并总结了处理这些问题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本质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就是我们本次学习的主题 成长力

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什么? 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觉得成长就是今天比昨天更好,好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工作上更专业、更融洽的处理各种任务、hold住更多挑战,生活中待人处物更博学。

我们都有自己对成长的认识,成长力体现在力,这种力能有能量推动我们更好更有效的成长。

系统化方法论

我们平时会看到或者听到关于成长的很多道理,读过很多心灵鸡汤,这些东西都是零散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并没有真正重视理解它,可能也就当时触动了你一下,过后就不了了之了,而我们不知道这背后有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

成长力分为三大层级,分别是 “我”“你”“我们”,讲课导师做了一张太阳图,来描述在这三层中的七种成长力关系图

核心圈 “我”,这点不得不承认,一个优秀的自己才是一切之本,才有有能力妥善处理事情、别人才能信任你,才能更愿和你结交跟你合作,包括交朋友、谈恋爱都是如此,靠的是赏识,而不是什么花大把时间去泛泛而交各种朋友,强大的自己才是立足之本.

当自己成长到一定地步后就需要合作了,需要依赖他人了,我们工作中有时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没有他人自己也能完成的了,很独很傲,这点也是不好的,你如果要是完成层级更高的一些事情就必须依赖别人的力量,如果没有合作的意识和想法肯定是你层级还没达到,还在自己的舒适区做自己舒适的事情,这个世界是一个合作的世界,大多数人还是不能独立于其他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所以与人有联系就会有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理心”“富足心态”“共赢思维” 就能帮我们很好处理这些问题.

两天的课程内容有很多,当中有一些很多意思的点,比如

思维 - 行动 - 反馈

在“我”的这部分,即个人成长中、思维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思维是我们的观,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理解和经验,我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结果取决于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则取决于我们如果看待周围的这个世界,行为往往可以做出一些小的改变,而大的改变、质的变化取决于我们思维的转变,比如我之前就认为做技术的应该专注于技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其他的事情上,平时对其他的事情也不关注不在意,但我现在不这样认为了,技术专业只是人生中的很小一个维度,除此之外我还需要关注其他同样重要的事情,比如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演讲力的培养等等,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做分享 虽然现在还很稚嫩,但随着践行的次数不断增多相信一定是一个比较大的改变。

那怎样开阔自己的思维呢?

我们平时要多尝试,不要偷懒,比如这次成长力培训,如果按照以往我的秉性,要大老远从上海跑北京来培训两天,又不是一些提高我开发技能的干货主题,算不得来。

还有就是要多读书,大千世界有很多聪明人经历了一些事情并总结了一些感悟和知识,我们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大多别人都遇到过,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知识,这一点也是我现在需要改善的一点,平时圈子就这么大,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书中有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读书可以让自己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思维。

时间矩阵

之前也看过这种类似的时间管理的图,这次有了新的认识,平时工作有时事情比较多比较杂,好像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密集,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有时我们缺少第二象形的行动就会导致第一象形的产生,比如工作中 bug 比较多,平时解 bug 的时间很琐碎很占时间,这个时候就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业务理解还不够、是不是没有花时间去熟悉业务逻辑、是不是专业技能还不够扎实,平时业余时间有没有培养自己的开发技能,能不能用更合理的架构,更好的代码设计来规避掉一些 bug 风险。

当然第一象形的东西是必须要做的 我们避免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扩大第二象形的比重从而某种层度上减少第一象形的比重,平时要注重第二象限的事情并加以行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宝贵的,不可能每样事情都能顾及到,每样事情都值得去学,如果我们每样事情都去做了 那肯定是每样事情都做得一般,做得不好,所以我们有时候必须舍弃一些事情,有些不属于自己的热点不要去追,不要浮躁,而技术圈往往很浮躁,一个新的技术出来,要站着更高的层级去想一想,他在技术上有哪些创新点,解决的痛点大不大,应用场景广不广有没有局限性,想一想再来决定要不要花时间去学,或者花多少时间学,需要学到哪种程度,如果没有这层的思考只是跟随大流去学那你这种学法是没有灵魂的,也会让你自己很累。

比如之前比较热的 React Native 跨平台方案,很多人蹭热度花大把时间去学,去应用在实际项目中,最后迫于坑太多和性能问题又重新切回原生方案,在我开始知道这个框架,并有些了解后不再花时间在上面,因为我觉得这种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性能问题,对于拥有一些好产品的大的公司,有追求的公司,性能、用户体验才是最重要的,而人力成本相对于此没那么重要,这种方案比较适合那种小公司,缺钱的公司,但如果做大了后想做好还是需要切回原生开发,除非这项技术解决了性能的问题,但这项技术本质上是加了一层桥接层,所以从根本上不可能有超过原生的体验,另外鼓吹的一套 javascript 代码搞定两端的问题,从此只需要一个前端程序员就ok了,但事实上因为平台的兼容适配问题,用此项技术栈要求开发人员又懂前端又懂 Android 和 iOS,而且不是那种泛泛的懂,是有一定程度上的懂,开发门槛的增高会导致市场上这类程序员比较少,价钱也会比较高。

再比如最近谷歌发布了 flutter 1.0 正式版本,我第一时间去了解了,但我觉得这不是我的优先级比较高的事情,首先本质上不一定解决了应用的性能问题,Android上还好毕竟自家产品,iOS 平台能做到媲美 iOS 原生应用体验还有待确认,iOS 系统和其应用框架都是苹果一家开创的,在技术相关兼容处理优化上肯定是做得最好,但是对谷歌用的skia图形库的优化就不得而知了,苹果也不可能拱手相让这么大一块开发者社区蛋糕给谷歌,所以对应性能这一快还不好说,另外 flutter 的方案只是一个 UI 层框架跨平台,对于其他的一些系统功能还是需要用各自平台各自的库来做,比如蓝牙,相机功能,需要利用现有的解决方案,不是一个彻底的跨平台解决方案,还达不到工业级的应用水准,花一点时间去学习其框架的创新点和设计思想就可以了,等到真正成熟了再去实践到项目中,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更通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思想的学习上。

按照时间矩阵来划分对应的事情,根据自己的使命愿景,决定一件事情是不是长期重要,是不是可持续发展、时常回过头来看下自己的使命,现在是不是走偏了,做了事情是不是无用的,但有时又麻痹了你自己而不容易察觉的。

同理心

与人合作时,做到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站在对面的角度来考虑,多做一些共赢的事情,要持续长远的发展。

同理心更多是真正内心理解对方而不是形式上的同理,做到这样很不容易,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实践,另外同理心也不能滥用,该前进的时候就得前进,这种尺度有一定难度去把握,我们平时会谈到什么情商之类的,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情商,平时还是要注意实践练习,提高自己的情商。

实践

我们常说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说实践都重要,培训完之后的若干天实践才是主要,关于实践也是一个跟人性做对抗的过程,我们做计划时不能忽略人性,比如我们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我们平常看到目标很难就会不做了,永远不要忽视人性的力量,计划也不能定得太广泛,不然无处下手,要细化目标,分阶段进行,留一定的缓冲时间,不要排得太慢,给人性一些释放的机会。

最后

很感谢公司提供这样的机会,感受很多,希望能践行下去,成长为更好的自己!